微軟Bing的反攻:內部壓力最大 IE也不好
經濟觀察報 發(fā)表于:12年09月29日 09:46 [轉載] 搜狐IT
生態(tài)圈
沈向陽正是力主改變Bing戰(zhàn)略方向的那個人,他認為Bing應該從根本上去改變所謂的游戲規(guī)則,而不是和Google硬碰硬。“第一階段的戰(zhàn)斗基本結束,也就是在Webgraph(網頁圖譜)上。但至少還有兩個新階段有機會彎道超車。一個是Socialgraph(社交圖譜),下一個是Entitygraph(實體圖譜)。而在Socialgraph上,我們領先。”沈向陽稱。
微軟給Bing制定了三大戰(zhàn)略,首先便是繼續(xù)整合Facebook及其他社交網站的信息流,用以完善社交圖譜的搜索;第二,借助其地理位置服務增加新的信息維度,使搜索結果相關性得以提高;第三,Bing將重視移動應用程序及相關服務的搜索,也就是所謂的實體圖譜搜索。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Bing認為搜索不再只是尋找信息,而是應該關注如何把事情做好。“我的朋友永遠不會給我推薦一個便宜的墨西哥餐廳,因為他們知道我不會感到高興。”Bing社交媒體總監(jiān)BetsyAoki說,“有一些事情的算法是好的,但它不夠好,我們真的相信通過連接你的好友來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在未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微軟邀請她來挖掘人類的智慧,從而幫助他們完善還不成熟的搜索引擎,她覺得這個思路非常對頭。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語義搜索。“如果你輸入關鍵字‘復仇者’、‘芝加哥’,一個合理的假設就是你正在尋找電影放映時間,那么為什么不發(fā)布放映時間的列表呢?”微軟的一名產品經理如此說道。
其實這樣的idea并不稀奇,蘋果 的 Siri、Google的 KnowledgeGraph,包括百度的框架算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Bing并沒有專門的產品,但其實在內部,微軟已經確認了大約160項“任務”,這些任務包括計劃行程、貨比三家、訂餐等領域。“實際上我們比Google做得早,他們公開講有5億個詞條,我們也差不多。”沈向陽稱。
沈向陽的邏輯很清楚,只有精準地滿足越來越個性化的搜索需求,Bing才有趕超的資本。所以,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設計Bing的產品形態(tài)時,把機器學習作為它的搜索原理,這是當下最火的技術,簡單地講,便是讓計算機去模擬人類的學習能力。“沒有機器學習,就沒有Bing的今天,沒有機器學習,也就沒有微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