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如此只需掌握幾個基本原則,有些是十多年來的老規(guī)矩,有些則是云計算運算模式下可清楚看到的東西:

1. 專注在應用程序,而非服務器:我在先前的文章提過,虛擬化與云計算已經迫使開發(fā)者與營運小組將“部署單位”從原本的服務器改至應用本身,這是關鍵的概念,因為你可在上述三個三角點管理應用程序。

虛擬化讓事情簡單許多,你可為單一應用、單一應用分割或服務建立多個VM影像。在此一階段,被操作的單位其實不是VM,而是那臺檔案系統(tǒng),甚至是在VM內執(zhí)行的應用程序。

因此,若你想把應用程序從內部的VMWare環(huán)境轉移至Xen-based的云計算供應商那里,你的挑戰(zhàn)只在于讓同樣的數據系統(tǒng)或是應用程序本身可執(zhí)行于新的基礎設施即可。這對目前的IT部門是常態(tài)嗎?非也,但若能以此方式來思考,對于混合IT環(huán)境卻有十足的效益。

2. 從基礎設施中剝離有效負載(payload operation):這個重點在于:云計算已經把傳統(tǒng)“服務器、網絡、存儲”這種運作角色扭轉為較為水平的“應用程序“與“基礎設施”區(qū)分方式?;A設施業(yè)者會負責硬件部分(服務器、儲存裝置、交換機等),也就是機房、企業(yè)網絡的核心。他們也會負責軟件系統(tǒng)部分(監(jiān)測/自動分配資源消耗,比如虛擬平臺與IT管理系統(tǒng))。

應用管理員則比較專注在程序、數據,以及需要傳輸軟件功能至終端用戶或其他應用系統(tǒng)所需用到的連結性。這些人得負責挑選要在何處部署應用,以及部署后要如何運作。由于公有云系統(tǒng)不會允許用戶接觸到硬件部分,因此他們所規(guī)劃的流程就得避開對“硬件”的仰賴。

3. 所選擇的管理工具必須三個點都能使用?,F在有許多管理軟件可讓你在虛擬機房、私有云、公有云中進行部署、管理、監(jiān)控應用,盡量用吧。

目前云計算最令人擔心的議題就是“Lock-in”(被技術鎖死)。在云計算領域,被鎖死其實不太妙,萬一云計算供應商倒閉了,你的基礎建設也跟著沒了。要避開此一風險的方式之一就是選擇以應用程序為主(不然至少要VM-centric)的管理工具或服務,好讓你在萬一有狀況的時刻,可把數據或應用程序帶走,以備不時之需。

雖然云計算與虛擬平臺有很棒的可攜性,但若有管理環(huán)境可讓你設計可攜性的解決方案則是較佳的轉移策略。若這些工具或服務可以支援備援、數據同步,或災難規(guī)避則更好。

以目前市面工具與服務的成熟度而言,上述策略或許不是那么容易部署,但我認為若你在觀念上能依照這些建議作改變,則未來在混合IT環(huán)境下做事會輕松許多。若只壓寶在單一結果,則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得不償失。

分享到

wangli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