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認為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是摩爾定律的下一個發(fā)展階段

英特爾在IEDM 2022上展示了3D混合鍵合研究成果,相比2021年公布的成果,其密度又提升了10倍。連接密度的增加意味著可以將更多芯片功能分解到獨立的芯粒上,進而又提升了通過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實現成果改進的潛力。采用這項新技術,混合鍵合間距(即互連之間的距離)僅為3微米,借此可以將更多的緩存從處理器內核中分離。Kelleher認為,如果能將鍵合間距減少到2微米至100納米之間,將有可能實現邏輯功能的分離。目前,邏輯功能必須位于同一塊芯片上。

通過分解功能來優(yōu)化系統,這種趨勢正在深刻影響著對未來的半導體制造工藝。未來的半導體制程技術必須要應對3D封裝環(huán)境的熱應力,但互連技術的變化可能最大。Kelleher表示,英特爾有望在2024年推出一項名為PowerVia(通常指背面供電)的技術。PowerVia將供電網絡移動到芯片下方,從而減小了邏輯單元的尺寸并降低了功耗。Kelleher介紹,它同時“提供了不同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探索如何在單個封裝內進行互連” 。

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STCO)通過同步優(yōu)化從軟件到制程技術的一切,更全面地改進計算機系統。

Kelleher強調,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仍處于起步階段。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已經解決了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的前身——也就是設計工藝協同優(yōu)化(design technology co-optimization, DTCO)的挑戰(zhàn),側重于邏輯單元級(logic-cell level)和功能塊級(functional-block level)的優(yōu)化。Kelleher介紹:“一些EDA工具供應商已經在進行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的相關工作了,未來的重點將落在幫助其實現的方法和工具上?!?/p>

隨著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的發(fā)展,工程師們可能需要隨著它一起進步。Kelleher說:“一般而言,工程師需要不斷掌握器件知識,但也要開始了解其技術和器件的用例。隨著系統工藝協同優(yōu)化逐步深入發(fā)展,將需要更多的跨學科技能。”

英特爾的制程路線圖

Kelleher還介紹了英特爾的最新制程路線圖,將其與摩爾定律的推進以及自晶體管發(fā)明以來的器件的演進聯系起來。Kelleher表示,自英特爾在不到兩年前公布新的制程路線圖開始,一切都在步入正軌。同時,她也補充了一些細節(jié),比如哪些處理器將率先采用新技術。

英特爾正在按部就班地推進其制程技術路線圖

預計于2024年上半年投產的Intel 20A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飛躍。它引入了一種新的晶體管架構——RibbonFET(通常被稱為全環(huán)繞柵極或納米片晶體管)以及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當被問到這項技術可能涉及的風險時,Kelleher解釋了英特爾的戰(zhàn)略。

Kelleher稱:“這些并不需要同時完成,但我們看到了采用PowerVia來實現RibbonFET技術的顯著優(yōu)勢?!?她解釋道,兩者的發(fā)展是并行的,這樣可以減少延誤的風險。英特爾正在使用FinFET(目前正在使用的晶體管架構)和PowerVia進行測試。 “進展非常順利,我們能夠加快研發(fā)步伐了?!?Kelleher表示。

未來的晶體管

Kelleher發(fā)表演講之際,正值IEEE電子器件協會慶祝晶體管發(fā)明75周年。在《IEEE Spectrum》雜志上,我們向專家們提問,在2047年,誕生100周年之際,晶體管會變成什么樣子。Kelleher認為,晶體管技術是一項長壽技術,平面晶體管設計一直從上世紀60年代持續(xù)到2010年左右,而它的繼任者FinFET仍然很強大。她表示:“現在,我們將采用RibbonFET,它可能會延續(xù)20年或更久……我預計我們將在某個時間點開始堆疊RibbonFET晶體管。然而,到那時晶體管的帶(ribbon)可能會由2D半導體制成,而不是硅?!?/p>

分享到

songjy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