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廣東警方聯合阿里巴巴通過“公安反詐專號”發(fā)布疫情反詐預警
警方破獲“百萬測溫槍詐騙”案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廣東警方偵破的一起測溫槍詐騙案。廣州市民龔女士由朋友推薦,在微信上認識了自稱出售電子測溫槍的“小許”。對方給龔女士發(fā)送電子測溫槍的照片和營業(yè)執(zhí)照等資料,雙方約定交易價值1000萬元的電子測溫槍。
龔女士按照約定于2月21日來到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提貨。在未見面的情況下,她按對方要求轉賬了100萬元定金,但是隨后微信被拉黑,“小許”電話關機再也無法聯系。
接到報警后,因涉案金額巨大、又是利用涉疫物資行騙,性質極為惡劣,廣東警方迅速展開調查,從微信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等線索著手進行研判。辦案民警小張表示,查明受騙資金流向是破案的重要一環(huán),“幾輪分析研判下來,發(fā)現受騙資金已經在短時間內層層流轉,這背后可能還存在專業(yè)‘洗錢’黑手,給破案帶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zhàn)?!?/p>
保證受害人不受資金損失,辦案民警在20個小時內追蹤到了受騙資金的最終流入賬戶,并對賬戶迅速進行凍結。與此同時,警方對涉案線索進行深挖細查,初步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為山東威海人孔某。
圖說:在廣東警方的全力追捕下,犯罪嫌疑人孔某被抓捕歸案
疫情期間威海航線停飛,辦案民警2月25日凌晨從廣州飛至煙臺,又從煙臺輾轉抵達威海,并在當天完成對孔某的抓捕。經初步審訊,犯罪嫌疑人孔某對利用疫情謊稱有電子測溫槍出售進行詐騙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
疫情期間詐騙手段“花樣翻新”
廣東省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上述案件的發(fā)生并非個例。疫情發(fā)生以來,詐騙分子通過社交網站等途徑實施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也迅速攀升。大部分為虛假售賣口罩等防疫物資的詐騙案件,還存在以運送防疫物資為由騙取網約貨運司機定金、以推銷防疫藥品行騙等類型。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有詐騙分子冒用紅十字會等民政慈善組織,向群眾發(fā)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獻愛心”的虛假捐款信息。日前,廣東省揭陽市的林先生通過微信公眾號“武漢市慈善會”發(fā)送的二維碼掃碼轉賬捐款500元后發(fā)現,其轉賬賬號其實為私人銀行賬號,并非武漢市慈善會官方銀行賬號。
對于涉防疫物品的詐騙手段,阿里安全錢盾反詐實驗室高級專家反惡介紹說,當前主要存在兩種形式:一是境內外專業(yè)團伙,通過社交平臺等發(fā)布防疫物品廣告引流,并以購買量大可優(yōu)先發(fā)貨等理由誘導受害人大金額轉賬至銀行卡,后進行多級銀行卡、三方支付的專業(yè)洗錢。二是沒有直接貨源渠道的中間商,部分甚至與貨源渠道隔了幾層,收到受害人資金后無法發(fā)貨,也不進行退款。
廣東警方向全省發(fā)布反詐預警
為讓普通老百姓提高警惕,自3月4日起,廣東省新型犯罪研究中心聯合阿里安全,通過“公安反詐專號”在全省范圍內發(fā)送短信、閃信等強制提醒信息,以提升反詐勸阻的成功率。
“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很多老百姓缺乏對新騙局的辨識能力,疫情期間受多重因素限制,也給案件偵破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因此,提醒廣大市民一定要正規(guī)渠道購買口罩等防疫物品,切勿輕信轉賬,很有必要?!睆V東省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到“公安反詐專號”的電話、短信、閃信,請認真接聽、查看,避免經濟損失。
公安部國家反詐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9日20時,全國公安機關累計偵破利用疫情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案件9517起,累計涉案金額超過2.73億元。
針對疫情期間不斷出現的“詐騙手段變種”,阿里安全工程師持續(xù)對錢盾反詐機器人進行技術升級和話術升級,發(fā)出疫情反詐提醒閃信1300多萬條,向潛在受害人撥打勸阻電話7萬多次。
據悉,錢盾反詐機器人由公安部刑偵局與阿里安全聯合推出,通過來電顯示“公安反詐專號”、智能語音交互等前沿技術提升反詐勸阻效率。自2019年11月15日上線以來,已覆蓋全國32個省,共挽回群眾損失超過2億元,勸阻成功率達97.7%,累計預警4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