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無“云”不歡的時代,既然風險不可避免,當其出現(xiàn)之時,如何才能提高云服務風險管控水平?如何在云服務采購初期就為用戶確保威脅抵御能力?
會議期間,各國云計算專家針對云計算合同服務中斷賠償問題展開討論,最終達成一致看法。在云計算服務合同中,應針對服務中斷給出明確的賠償形式和賠償方法,用于保障用戶權益。如云服務商針對云平臺已購買保險,可由保險公司支付損失賠償。
保險的介入將有利推動服務中斷的賠償力度及執(zhí)行程度,同時降低云服務商的經濟損失。
云保險已成為保障用戶權益的經濟手段,成為云計算合同的必要內容。
我國已率先推出“云保險” 處于國際領先
云保險在中國的發(fā)展處于國際領先位置。2014年10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組織多家云服務廠商和人保、平安、渤海等三家保險公司共同啟動云保險工作。經過多次會議的討論,2015年5月確定云保險(云服務商版),即由云服務商為云平臺購買保險,將服務中斷和數(shù)據(jù)安全納入保險保障范圍。2015年7月30日,中國電信、中國聯(lián)通、UCloud等企業(yè)首批簽約。隨后制定云保險(客戶版)方案,即客戶為自己使用的云服務購買保險,2016年8月云保險自助投保平臺上線。
以云服務商和用戶簽訂的合同責任為基礎,云保險主要針對云平臺的服務中斷、數(shù)據(jù)丟失和信息泄露等有關損失提供保障方案。保險責任人可以是云服務商也可以是云服務的用戶,保險公司為云服商或第三方責任導致的云平臺風險和損失進行賠償,相關險種均已在保監(jiān)會備案。
“云保險”的推出不僅能夠改變現(xiàn)有云用戶在發(fā)生事故后,無法獲得足額賠付的問題,而且有助于云計算服務體系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升級,化解云服務商與云用戶的經濟糾紛,最大程度保障各方權益。
國內首批購買云保險的多家云服務商 用戶權益獲最大保障
對于云計算這樣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領域,防患于未然顯得尤為重要。從云服務風險管理能力評估到云保險至今已走過了學術性、實驗性的階段,開始大步向市場化、商業(yè)化階段邁進,正在引領可云服務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目前,中國電信、聯(lián)通云數(shù)據(jù)、中國移動、百度云、UCloud、迅達云、浪潮云、睿江云等多家云服務商均已為云平臺購買保險。保險方案中,對用戶的最高賠償可達千萬,目前已出險案件中,累計賠付金額超過百萬。
與此同時,所有投保云服務商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保險學會共同建立云計算風險防范共同體,通過建立風險知識庫,共享威脅信息從而降低事故發(fā)生的可能。通過保險機制降低事故發(fā)生概率,提升事故賠償力度,樹立行業(yè)標桿形象。
以保險引領發(fā)展新契機 對標國際通用需求
信息化浪潮將全球化競爭的機會帶給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行業(yè),而云計算又天生就是全球競爭的市場。中國云計算企業(yè)的抱負自然不會止步于僅僅為國內企業(yè)提供國際化的服務。
如何真正跟上國際市場,特別是獲得云計算發(fā)展遙遙領先的歐美等領域市場的認同?這背后對國內云服務商來說是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云服務商國際化發(fā)展的成功需要多維要素,對標國際需求是大勢所趨。
隨著此次《云計算合同議題清單》的進一步完善,云保險正式寫入云計算合同模板,成為國際的通用要求。我國云保險產業(yè)的超前起步、不斷完善發(fā)展,對標國際云服務最新保障需求、引領云保險國際化標準進展、加強云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實踐推進,將大大推動國際云服務商在對云服務安全保障、用戶權益保障等多方面達成一致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