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分布式存儲,以及存儲與計算整合的概念,與當下流行的Hadoop架構有相似之處。
VMware提出將存儲和計算在vSphere的環(huán)境下整合起來,用vCenter進行統(tǒng)一管理。效果是使存儲能夠容易擴展,并且可以利用SSD進行緩存(應該指上面提到的Virtual Flash),內置冗余功能(多副本?);減少在存儲上的資金投入。
未來的VMware分布式存儲,與vSphere現在提供的數據服務功能緊密結合。
高效方面,基于SSD的Cache——為吞吐率和延遲做了優(yōu)化,類似于EMC VFCache、Fusion-io ioTurbine、LSI Nytro那樣的服務器閃存緩存產品,但使用的閃存介質應該更靈活。
擴展性方面,可以動態(tài)地擴展到vSphere集群中的每一臺服務器。
高可用性方面,分布式冗余機制保證無單點失效,同時吞吐率達到高帶寬環(huán)境要求。
上面的應用場景包括虛擬桌面(VDI)、測試和開發(fā)、大數據和災難恢復的目標端,好處我就不再重復了。一方面我們沒有看到像OLTP這類關鍵應用;另外在大規(guī)模的VDI部署中,是否使用高速的共享閃存陣列來存放對性能要求最為苛刻的用于鏈接克隆的OS Golden Image(黃金鏡像),或者像Greenbytes那樣帶有重復數據刪除的胖克隆VDI存儲更為合適呢?
首先,VSA針對小規(guī)模部署提供簡單的共享存儲,后者則是可擴展的分布式存儲;VSA是個虛擬設備,而Distributed Storage集成在vSphere里;目標市場一個是中小型企業(yè)和分支機構,另一個是企業(yè)級;VSA只支持2-3臺物理服務器,而Distributed Storage可以達到整個集群系統(tǒng)。
此外,VSA沒有SSD緩存且最多支持16TB的容量;Distributed Storage支持SSD緩存,管理上與vCenter整合。
放眼未來的架構、部署VM更加迅速
讓我們從下往上看:左邊是對現有傳統(tǒng)存儲SAN/NAS的提升——提交為虛擬卷,可以繼續(xù)保留合作伙伴的數據服務(即傳統(tǒng)存儲陣列廠商的精簡配置、快照、閃存優(yōu)化等軟件功能);右邊為使用服務器內置硬盤實現水平擴展(Scale-out)——分布式存儲。
接下來是VMware的數據服務,分布式存儲主要依賴這些了;再往上是基于策略的存儲管理,構成了整個“軟件定義存儲”架構。
VMware號稱“對所有類型的應用在各種存儲設備上實現自動化管理”,筆者認為在當前基礎上最大的改進是“深藍色”部分,也就是對DAS的支持,實現目前磁盤陣列普遍具備的主要軟件功能。
在vSphere 4時代,部署一臺虛擬機需要經過:確定需求——找到最優(yōu)化的datastore——創(chuàng)建VM,后面還有定期檢查的步驟。到了vSphere 5之后,由于加入了Storage DRS和配置文件驅動的存儲(我理解是Storage I/O Control和VASA的進一步發(fā)展),可以在初始創(chuàng)建時發(fā)現存儲特性并將datastore分組,然后選擇虛擬機的Storage profile。
未來,整個步驟將簡化為指定VM SLA(服務等級協議)——創(chuàng)建VM,因為一切都是以虛擬機為核心設計的——這就是VMware軟件定義存儲的野心吧?屆時的這個版本,可能會是vSpher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