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計算業(yè)務總經理陳金培
未來將是一個大規(guī)模計算的時代
在IT業(yè)界的熱點討論中,云計算和大數據毫無疑問占據兩席,云計算時代也是企業(yè)IT轉型的關鍵點。以往企業(yè)想要具備隨需可用的基礎設施,獲得強大的計算能力,需要自己購買服務器和電腦等硬件設備對接大型的應用,更有甚者專門構建的數據中心,這樣的花費并不是一般的企業(yè)所能承受的。
談到云計算的優(yōu)勢,阿里云計算業(yè)務總經理陳金培認為,未來是云計算服務的時代,企業(yè)不再需要購買龐大的設備,只需要以互聯網服務的形式接入到云計算平臺,進而獲取企業(y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打個形象的比方,以往企業(yè)用電可能會購買發(fā)電機,但是現在只需要一根電線就可以滿足企業(yè)需求了。另外,由于中國中小企業(yè)的IT基礎設施相比美國等市場更加薄弱,遷移成本較低,因此在云計算服務到來之際更容易遷移到云服務。
平臺之間的差異性解讀
面對國內數家企業(yè)紛紛投身云計算,陳金培認為,雖然國內企業(yè)都在涉足云計算,但是國內真正能夠做云計算平臺的不會超過3家,云計算本質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互聯網服務。同時云計算平臺需要面臨很高的技術挑戰(zhàn),而且沒有大規(guī)模應用場景的打磨,平臺化無法實現。
云計算要真正做到為用戶服務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1、要有足夠的規(guī)模。2、要有極低的成本,成本足夠低用戶才會用。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做云平臺,是因為阿里集團擁有阿里巴巴、淘寶和支付寶等國際上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做支撐。
阿里云平臺和其他國內云平臺的兩大差異
第一、阿里云的定位不同。阿里巴巴的定位是做云計算的基礎平臺,不會做上層應用直接給用戶用。新浪和百度會做云存儲方面的應用,給最終的消費者使用。而業(yè)界很多做網盤和云存儲的應用開發(fā)商選擇和阿里云合作,基于阿里云平臺開發(fā)出最終應用,給消費者使用。
陳金培認為,未來云計算是一個極大的產業(yè)鏈,就像電力產業(yè)鏈一樣,阿里云不會生產電器。對于這種定位,我們可以把阿里云看做是一個戲臺,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臺上“唱戲”。
第二、阿里云和其他云平臺服務商的技術路線不同。比如用戶使用盛大的服務,需要另外購買硬盤做備份,類似于亞馬遜的模式。但是用戶一旦忘記備份數據,往往存在數據丟失的隱患,而阿里云平臺的用戶不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對于這個技術路線,陳金培認為這非常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中國的用戶在購買云服務的時候往往需要平臺提供商解決所有的問題,用戶不需要參與更多的工作就可以享受云服務。阿里巴巴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這里。阿里云自寫第一行代碼開始,就符合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
由于阿里巴巴服務于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yè),非常了解用戶的使用需求和習慣,而這就是阿里云的經驗所在。正如陳總所言,亞馬遜的模式很難在中國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是難以符合國內用戶的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