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的聲音,顯示出云計算在中國缺乏理性地熱炒。張亞勤認為,云計算作為一種新的架構和產品服務,的確在國內存在著一些虛熱和泡沫。很多地方花費巨資建數據中心,卻沒有任何具體應用。另外,盡管大家都在講云計算,但真正研究產品以及落地的卻很少,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小”。

事實上,ORACLE(甲骨文)大中華區(qū)產品戰(zhàn)略高級總監(jiān)劉松曾發(fā)表微博說,“中美之云現狀:現在在全世界,云計算喊得最響的,新聞最多的,屬中美兩國,區(qū)別在于:這邊天天云大樓落成,那邊天天云服務發(fā)布,這邊各IT公司產品沾水貼云標簽,那邊云服務專業(yè)公司叢生,這邊大手筆都有政府身影,那邊云運營商都早已向企業(yè)收費運營。結論,美國以后機房不夠,可以來中國租用。”

據報道,美國“云”的發(fā)展要比中國快很多,無論是中小企業(yè)還是大企業(yè),虛擬化的程度都很高,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在“云”方面已經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產品和服務,并逐步得到用戶的認可。但是,這些在中國卻還鮮見。

相比之下,中國“云”給人這樣的印象:“云”很熱,但往往又聽得一頭霧水,什么云電腦、云電視、云手機、云存儲,甚至云輸入法……可是實際使用起來,又覺得好像沒有什么分別。

更不容忽視的是,在當前各地建造云計算園區(qū)、云計算產業(yè)基地熱潮中,很多地方投巨資建成的所謂“云”系統(tǒng),目前資源利用效率卻非常低,云計算中心幾乎成為形象工程。業(yè)內認為,部分數據中心并沒有提供實在的服務,而是在規(guī)模和硬件設備上大做文章,存在炒作和圈地的嫌疑。

據業(yè)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云計算產業(yè)虛熱之下已漸顯泡沫隱憂。部分城市和企業(yè)都是在跑馬圈地,燒錢無數。很多打著云旗號的中小IT企業(yè),更多像附庸風雅。而另一方面,很多企業(yè)在應用的時候也沒有找到立足之本。

“現在的問題是大家只看到有形的東西,比如說去圈地、建房、買設備,與此同時卻忽略了在這些設施上究竟要提供什么樣的應用和IT服務。”SAP全球高級副總裁芮祥麟如此表示。

深圳某券商的研究員楊先生表示,前段時間,他先后對深圳、南京、武漢等地的多個云計算基地進行了調研。“情況并不樂觀,不少所謂的云計算中心,其實就是商業(yè)地產項目,科研力量根本就見不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公開指責,不少地方政府雖然將云計算定義為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但依然是采用原始的征地、蓋房子和招商引資,將云計算搞成第二個房地產。“云計算本身是一種綠色計算,不是比規(guī)模、比設備、比廠房,發(fā)展云計算決不能變成簡單的圈錢圈地。”

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名譽理事長、原信息產業(yè)部部長吳基傳也提出了尖銳批評說,現在不少地方連云計算的概念、作用都沒搞清楚,就匆忙圈云基地,搞大規(guī)模的服務器托管,那不叫云,那叫浪費,那叫燒錢。大規(guī)模圈地可能不是“云計算”,而成為“云房地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沈昌祥則指出,“我們不能夠把目前建立的計算中心或者正在建的超高性能計算中心,戴上一頂‘帽子’就是云計算中心了……這些資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法則存在,但在邏輯上以單一整體的形式呈現,所以其共享是虛擬共享,而災備中心、托管中心都沒有這樣的特點,難道戴了云計算的‘帽子’ 就有了嗎?”沈昌祥院士反問道。

“政府對云計算產業(yè)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不應以購買大量基礎設施為目的,而是要幫助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探索云計算的商業(yè)運營方向。”IDC中國企業(yè)級系統(tǒng)與軟件研究部助理研究總監(jiān)崔軼然說。

編輯點評:無論廠商高管、政府官員、院士或是分析師,都指出云計算在我國已經被成為“云房地產”,我國云計算要正常健康發(fā)展,取得成果,關鍵是要將應用落地,讓用戶真正體驗到云計算帶來的便利。為此,政策應當合理引導產業(yè),控制地方盲目的基礎設施投資,企業(yè)則要積極創(chuàng)新,推出優(yōu)秀的應用。

分享到

zhouxiaoli

相關推薦